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1987年年会简报

发布时间:1987-12-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综述

1987年12月21日至26日,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成都举行第二次学术年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要求,必须深化德育改革。会议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建设这一中心,对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

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表述不同,有的讲性质,有的称特点。但较为一致的理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具有社会主义性、初级性和开放性。

1.社会主义性,也有同志称社会主义方向性,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3)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初级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建立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此外,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3.开放性,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有指导的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外国的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开放性是由党的基本路线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有的同志系统地论述了德育中开放式教育思想是适合时代要求的:(1)反映了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2)是人类社会化日益发展的需要;(3)是信息量日益增长的需要;(4)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5)是丰富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特点,还有同志提到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层次性、民主平等性、继承性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德育的要求与德育的价值

党的十三大文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德育建设。现代化对德育的要求很高,并非指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而是根据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精神,按“四有”要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所以提出“很高”要求,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1)为了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因而必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2)初级阶段存在的种种不平衡的矛盾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如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同各色各样的西方思潮并存等。而不发达的生产力形成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是妨碍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现实原因。从社会发展看,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并存,也就容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容许非劳动收入存在,容许占有他人劳动的剥削收入存在,在思想领域容许信仰宗教的自由等等,有的同志把这些称作为可容性行为。但从学校德育说,却应当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学生,以及用无神论的思想教育要求学生。(3)鉴于德育所遇到的复杂情况,有的同志提出不但要重视思想观念的教育,还要重视品德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鉴别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识别真伪、美丑、善恶,抵制腐朽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与会者对于如何正确地估价初级阶段德育价值问题也做了探讨。有的同志认为,初级阶段思想领域内矛盾很多,德育难度很大,归根到底是物质的、经济领域内问题的反映。解决这些矛盾不能仅仅靠德育,否则就会夸大精神的力量,重新犯“精神万能”的错误;但又必须充分估计到德育的作用,不能走向另一极端,陷入“德育无用论”。有的同志认为初级阶段德育价值表现为: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扫除落后于现实经济基础和出生力的封建残余思想;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学生树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有的同志把学校德育价值归纳为三个方面:(1)社会价值: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成为一种力量,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2)教育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使受教育者的优良道德品质成为接受各种教育,成长为“四有”人才的内在动力;(3)精神价值:使受教育者因为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体验到道德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目标与内容

与会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适应现阶段的国情和任务,关键在立足于引导学生建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需要的品质。有的同志提出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德育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同作为未来建设者的知识能力发展相联系的思想素质;(2)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素质;(3)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思想素质,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主义安定等素质。有的同志提出德育的目标应现代化,其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个方面。政治态度的现代化要求在维护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坚持改革、勇于进取,其根本性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方面的现代化要求是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倾听时代呼唤,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改革的成效,现代技术革命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我国的开放政策,一国两制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突破与创新。道德品质培养方面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往的扩大等新情况增加新的内容。与会者认为德育目标的要求还应考虑教育对象个体发展的状况,包括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是不平衡的,生产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由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状况是有差异的,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是不同的,因而应当确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使德育目标既有先进性,又有广泛性,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关于德育内容,有的同志提出应具有社会主义性、初级性、时代性、继承性。有的同志提出了德育内容融合化的主张,即将内容与有关的知识、心理因素、其他各育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具体内容方面,有同志提出,原有的德育内容仍然要坚持贯彻,如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此外,还应重视的有:人生价值教育,金钱价值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国民公德教育,现代人应有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良好的个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的同志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各种教育的基础,因为它包括了广泛的内容,有政治、思想、道德等,它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各国都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关于德育内容的序列化,与会者认为有必要制定一个全国性的大纲,但我国地广人多,大纲应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四、生产力标准与德育的关系

如何理解生产力标准和德育关系是这次年会的热点之一。有些同志提出德育实施的好坏,德育改革正确与否,以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其理由主要是:(1)符合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2)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应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证明,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越急于过度到共产主义,他们犯了超越生产力现代化阶段的错误。我国50年代后期的“红专大辩论”,就鼓励了空头政治,违背了生产力标准。有些同志认为,提出生产力标准问题对德育改革有积极意义,至少是对30多年来以政治为唯一标准的冲击,使我们看问题更全面,有利于经济建设。有人认为,提出生产力标准一扫传统观念,使德育标准确立了一个崭新观念,是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果。(4)坚持生产力标准并非指生产力对德育有直接影响,而是指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培养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品德素质实现。另一部分同志对德育的生产力标准提出异议,主要理由是:(1)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标准是适合社会大系统发展的,不能把它简单地搬运到德育这个小而又小的系统中来。(2)德育是精神活动,不同于经济活动,德育对生产力的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关系中介,以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必然受到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提出了人的素质要求,德育是否反映这种要求,受到政治、经济关系的制约。(3)过去把政治作为德育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但不能否认政治也是标准之一,在今天就应当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看成是其标准之一。也有同志指出,生产力对德育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还有同志认为,生产力是德育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否认其政治标准。

五、商品经济与德育的关系

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发展商品经济同德育有密切关系。与会者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商品经济对道德和德育的影响有以下几种观点:(1)公有制商品经济对道德和德育必然产生积极影响,如等价交换有助于民主、平等观念形成,竞争有助于培养进取和开拓精神等。(2)商品经济对道德和德育必然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商品经济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私有制赖以存在的主要基础,不论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只要是商品经济都会产生私有观念。从历史发展看,商品经济首先和私有制相联系。我国发展商品经济要吸收资本经济商品经济的模式,必然同时受其不良影响。(3)商品经济本身对人的思想不存在固有的积极影响因素或消极影响因素,它与所有制无必然联系,因而与道德的进步或堕落也无必然联系。(4)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影响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虽然它也具有一般商品经济特点,可能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但通过教育,学生是可以克服、抵制的。关于德育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会同志认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包括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德育是通过培养人间接地为商品经济服务的。德育本身不参与生产、交换、流通过程,但这些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人,因此,德育主要通过培养人这一环节来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有同志提出德育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转变对商品经济的观念,例如要改变把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无商不奸等观念;认识商品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所具有的属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发展商品经济,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本质不同。(2)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开拓的精神以及发展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思想观念,如反映物质利益市场形态的价值观念,反映商品经济中价值计算尺度和劳动时间是财富源泉的时间观念,反映劳动投入价值表现的成本观念,反映产出价值实现程度的利润观念,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取得物质利益投入产出结算结果的效益观念,反映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和条件的积累观念以及效率观念、科技观念、管理观念、信息观念、社交观念、开放观念、联合观念等。对中小学生则主要培养他们强烈的奋斗精神,追求新知,善于处理复杂关系,进行高节奏运转的习惯等。(3)自觉地利用商品经济中积极因素教育学生,克服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宣传、提倡各种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念。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学科的建设

与会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实践需要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德育科学。有的同志认为,现有的德育理论其基本思想仍与凯洛夫教育学相似,讲德育的意义、要求多,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少,特别是对小群体的研究少;立足中国土壤的调查研究少;讲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多,讲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的时代特征少或讲得不准确。大家认为,德育学科的建设必须联系实际,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当前的德育脱离实际严重,突出表现在研究城市德育多,脱离农村实际;理论研究多,实际研究少;介绍外国的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少。还有的同志提出,德育学科建设应抓住“品德”这个“细胞”展开,德育学科不仅要研究德育的方法,还应研究实施德育的技能和操作规程。

在德育理论建设方面,与会同志还提出了以下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1)农村德育问题。在以往的德育研究中,主要是研究城市学生德育,至于农村学校德育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致使农村德育城市化。今后的德育大纲,一定要突出农村的德育内容。(2)终身德育问题。以往的德育学只着重学生时期的德育研究,然而,每个人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地进步完善,就必须有终身德育。(3)德育与人的发展问题。有的同志已经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指出加强学校德育,对人性、德性,调控人的兽性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今后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与会同志希望社会各个方面切实地重视起德育的价值,并希望有关方面增加德育投资。

(向群整理)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