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1991年年会简报

发布时间:1991-10-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1991年年会综述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取得了较大的精神文明成就。但是,与物质文明成果的增长幅度相比,技术文明建设的步伐还显的太慢,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文明的建设上,面对“和平演变”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种差距就显得更大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对于思想道德文明的建设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反思思想道德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反差现象,并寻找有效的对策。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10月22—25日,在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近60人参加了研讨会。年会围绕着“学校德育的传统和变革”这一主题,对于学校德育如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德育常规,以及如何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的讨论情况介绍如下

一、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是当前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生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探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学校德育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五爱国民公德”、“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四项基本原则”、“两史一情”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风貌仍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甚至出现了一些倒退现象。如西方德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渗透带来的混乱;受文化虚无主义倾向的影响,青少年一代没有认真学习和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由于受多种落后思想意识的侵蚀,他们又缺乏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意识,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发展出现了无序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在恢复优良传统和创造新的思想道德风尚上下功夫,以便于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当前国际上的状况来看,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在继承传统、建立常规和深化改革上作出更大的努力,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找到一条落实德育为首,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1.对传统文化性质的认识。有人主张把文化传统定为“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化成果,而有人则认为传统文化也包括了“五四运动”之后直到今天的文化成果。从讨论的内容来看,人们谈论的传统文化较侧重于古代文化。许多人认为,我们探讨传统文化问题,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去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可分为积极文化(优良文化传统)和消极文化(不良文化传统)以及中性文化(饮食文化、服式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等,这部分文化不带有阶级性)。根据文化的不同性质,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指导学生“弘扬优良文化传统、抵制不良文化传统、积极利用中性文化传统”。有人则提出文化传统可分为抽象的文化传统和具体的文化传统。所谓抽象的文化传统主要是指民族精神、思维方法等观念形态的成果;而具体文化传统则是指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方法等。对抽象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采取“旧瓶装新药”的方式来继承,如忠、孝观念等;而对具体的文化传统则可根据现时的需要直接取舍。

2.继承哪些优良传统?大家对此问题各抒己见,提及的内容有如下几点。第一,重视“德治”;第二,追求理想的人格(讲信念等);第三,讲仁爱之心;第四,敢于同不良势力斗争(入世精神);第五,讲忠孝;第六,注重为人处世之道的修养;等等。总之,大家认为,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色,也深入人心,具有跨时代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发扬光大,以培植青少年一代的民族精神。另外,在讨论过程中,也有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提出了“重新构建论”的主张,但这种看法并未引起大家的共鸣。相反,大家认为,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的自由意志加以组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是正确的思路。当然,大家也认为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面。如忽视科技发展、传播,所谓“生存技巧”等等。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财富很丰厚,其中不乏科学的主张。继承这些优秀德育传统有助于建立德育工作的常规。同时,对于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以来的德育传统也必须加以继承和发展。为了继承过去的德育传统,本次年会上有不少代表提交了有关孔子、朱熹、陶行知等大教育家的德育思想研究论文,对于过去那些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这对建立德育工作的常规是十分有益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培养。近几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传统文化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所以,必须抛弃传统文化,否则,它就会成为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包袱”。在讨论中,大家感到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从理论上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来选择目标和道路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必须以我国国情(包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从实践上看,亚洲“四小龙”的起飞,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进作用。日本的“和魂洋才”策略,也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可见,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同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培养也具有其独特的促进作用,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因势利导。具体地说,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能为学生树立乐观进取的品质提供养料;爱国家的传统美德能为人的现代意识提供价值导向;与人为善、礼貌谦让的行为习惯能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能为人处理现代生活中的义利关系提供依据;等等。总之,有了民族传统美德这个根,就可能让树人的事业结出现代的硕果。

三、建立学校德育新格局问题

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德育工作既是继承优良民族传统的基本途径,也是开创现代思想道德文明的主要园地。德育所具有的继承与创新的双重职能,决定了德育工作者不仅要研究传统,同时也要开拓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深化德育改革提供了依据。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来看,德育工作者存在着地位不落实和实效性较差的问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呢?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并没有从整体上摆脱困境,为什么德育改革的成效不显著呢?与会代表们对此进行了讨论。许多人认为,当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要求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个体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特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德育工作仅仅作局部的调整无法从整体上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为此,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德育改革,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1.所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是指学校德育的新结构和体系,它是对过去德育工作的常规的总结,又是各个单项改革成果的结晶。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强调发挥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导向和动力功能,力求把“德育为首”与“教学为主”统一起来,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这一主渠道上。第二、注重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要求按《小学生德育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等纲要来设计与实施德育方案。第三、重视德育管理的规范化,要求管理工作要做到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指挥有效、投资有保证,并且建立起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考评制度。第四、德育途径的网络化。从宏观上看,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社区教育网络;在微观上,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建立起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结合教育活动网络。第五、强调教育活动的实体化,要将德育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在纵向上,落实到规划、计划、活动、评价等环节上;在横向上,落实到环境创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中去。第六、发挥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强调德育工作面向社会发展的未来、增强预见性;强调面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的依据是什么?大家认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对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所以,德育工作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与实施,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德育工作应由过去单纯为政治斗争服务,转向为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方针服务。另外,过去的社会具有相对的封闭性,而现在的社会处在改革开放的状态之中。考虑到以上两种情况,学校德育工作应在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上多下功夫,如增强德育效益、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道德信念和社会判断能力等等。从个体发展的情况来看,过去的教育工作往往只面对“半个人”,只注重认知和行动方面的教育,不注重情感、意志、动机等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当代中小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情感生活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学生的优秀情感品质和自我教育能力,努力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活动的主人。总而言之,德育工作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教育工作的两大规律(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既然社会和个体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3.如何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与会代表认为,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建设工作。目前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加强德育理论的研究。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德育价值问题、德育过程的规律问题、教育要求的内化问题等应作专题性研究。以便于为“新格局”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总结过去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为“新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开展“新格局”的实验研究,由点到面地推广“新格局”实验研究的成果。会上,浙江省教科所开展“九十年代德育工作新格局”实验的初步成果的介绍受到代表们的重视和好评。

(翟天山整理)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