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德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18−−21日在福州召开会议围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德育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与德育改革和德育原来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继承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问题
会议代表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道德和完整的德育体系。传统的道德文化体系在民族振兴和祖国的强盛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对此,应当有一个正确的估价。
1.要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有的代表认为,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忧民、勤劳、善良、俭朴、守信、团结、顽强、文明礼貌等美德,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产生来良好的影响。有的代表认为,在中小学德育中,要尽可能通过榜样示范、环境创设、主体参与等方式,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为个体的民族心理,为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良成果。有的代表认为,弘扬民族传统既要预防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克服国粹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壮丽的锦绣河山,敬仰伟大的历史人物和爱国志士,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由于“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造成的狂妄、保守、自大的民族心理,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有的代表认为,弘扬民族传统应当与学习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结合起来。在发扬本民族爱国精神的同时,要形成向一切民族优秀传统学习的世界意识,加强民族情感的交流,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3.继承民族传统要与批判变革精神结合起来,建立新时代的德育体系。有的代表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不乏有民主性、人性的精华,但也不可否认有许多封建性和保守性的糟粕,表现出专制性、等级性、封闭性、落后性的弊端,我们应当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为建立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新的德育体系而努力奋斗。
4.弘扬民族传统要走科学化的道路。有的代表认为,要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分析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使传统道德文化和德育体系规范化、系列化和制度化,以便实际操作与运用。有的代表认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要进行心理成分三维结构的分析,将传统德育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移情、暗示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水平和民族道德素质提供心理依据,为爱国情感的培养和实效性研究提供范例。
5.此外,代表们对弘扬民族传统道德的时代性、鉴别民族传统的优劣标准、德育深层次研究的新视角等问题开展了讨论。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改革问题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以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学校德育也不例外。因此,要从德育具有超前性的社会功能的特点出发,主动、积极、全面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有的代表认为,作为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模式,因此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市场行为中的等价交换、公平交易、自由贸易等。但作为我国的市场经济,除具有上述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切有益东西,更要挖掘自身的优越性。如在市场公平竞争中要强化团结协作的精神,杜绝竞争不讲手段、不讲道德的思想行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意社会效益,不允许以牺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作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对市场经济给德育带来的影响应当有一个充分的估计。有的代表认为,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变革的主要方面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变化,甚至是空前的。由于市场经济注重流通领域,所以市场行为要受一定的规范制约,尤其受法律规范和经济行为规范的制约。随着经济立法的不断完善,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约束问题势必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代表认为,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冲击波,使人们的思想、心理、道德行为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①激发人们对物质的欲求,甚至物质上的追求会大大超出对精神上的需要。②冲淡了人们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③改变了社会的道德的教育环境,使某些消极、落后的残渣在一定时期内又找到生长的土壤,又有了自己的市场,从而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
3.德育工作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许多代表都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对怎样适应的问题,有的代表认为,德育与市场经济的适应要着眼于使受教育者形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意识、品质与行为,造就现实社会的人才。有的代表则认为,德育在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的同时,还应当着眼于超越现实理想人格的引导与培养,把德育目标指向未来,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儿童。有的代表认为,德育要适应市场经济,首先应对人们的市场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必须是多层次的。正常的市场行为虽然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但这种“互利”首先是建立在己基础上的,任何个人或单位,若不从利己出发就不可能产生市场行为。因此,对人们市场行为不能简单套用道德标准。如市场行为中的股票活动,就应当肯定并鼓励人们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而不必过多考虑他人的失败。
关于德育原理的学科建设问题
80年代初期以来,德育原理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经广大德育理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学科游乐长足的发展,仅已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专著和译著就达20余本(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原理的学科体系。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学科领域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也引起相关学科的关注。针对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代表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德育原理的学科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的代表认为,德育原理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理应成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从当前研究的范围看,基本上没有跳出教育学理论的框架。有的代表认为,德育原理研究涉及的范畴甚广,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因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想要促进学科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多维视角重新认识学科性质。
2.德育原理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代表认为,德育原理学科体系可以按三种模式建立。第一种模式从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构建学科的理论逻辑框架。第二种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建设应用性与工作型的学科体系。第三种模式是将前两种模式有机地溶为一体,建立一个理论——应用型的学科体系。还有的代表认为,由于德育原理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应当从多维视角的角度,建立多元结构与边缘性较强的学科框架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对德育理论的发展将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3.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系均开设德育原理课程,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整体上看,年龄老化、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代表认为,要想使德育理论研究不断兴旺、繁荣,现在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的代表建议,要重视德育理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当引导研究教育理论的青年同志有志于从事德育理论的研究。
(胡晓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