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4年年会简报

发布时间:2014-10-2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23届年会会议综述

李睿 郑富兴(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23届年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改革”。与会代表围绕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德育研究的实践关怀、德育范式的现代转型、学校德育的社会责任和德育教师的培养等课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会者普遍认为,德育研究应增强实践关怀,不能回避多元文化与民族问题,也不能回避当下学校与学生的多元化现实。有代表指出,目前德育理论对学校德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德育研究乐于一种理想式的构建,解释性的实证研究与实践研究缺乏;但是本次年会呈现了一种好转趋势:出现了关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和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问题,与会者普遍赞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体现的正是对不同文化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信任、宽容、理解、思考、尊重,德育研究要关注现实中不同民族学生冲突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们的文化适应问题。有代表介绍了四川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模式实践中的学生德育问题,有代表介绍了新疆探索学校德育传承传统生态道德观念的情况,有代表认为少数民族的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有很多值得传承的地方,我们应当在继续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接受世界的精英文化。还有代表指出,德育研究应对当代学生的多元化现实如男女生性别差异、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关系处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做出回应与指导。

就德育传统向现代范式转型问题,有代表指出,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型冲突使当代中国人的公德形成面临两难困境。代表们普遍认为,在当前多元文化的情境下,中国德育应当重视传统文化伦理的价值,探索中国现代德育的新范式。有代表指出,传统五德体系具有气质美德伦理的双重属性,同时德育研究应注重思维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的民族特色。有代表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能等同更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在表达制度本质和意识形态的同时更应体现民族国家的人民性、文化性、代表性和包容性。有代表通过中西德育类型对比后指出中国德育应对社群主义德育范式有所坚持。有代表认为,中国德育的现代转型是扬弃“以个体道德为主”的传统德育范式,转变为以权利为起点的权利责任义务教育和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公民道德教育。还有代表指出,道德教育在于让每个人获得源自生命平等的尊严,未来中国道德教育应回归人的天赋尊严。就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热门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代表分析了其误区,并认为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必刻意追求“特”,应当是明确文化追求的“自然呈现”。

处理学生问题是学校德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与会代表就当前学校的差生管理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代表认为,差生的产生与当前德育过度关注扬善而忽视抑恶有关,有对中小学不良行为进行“奖励性强化”之虞,错过必要有效的教育介入。有代表认为,让差生在区域内转学是一种教育措施和无奈之举。大多数代表不支持开除差生这一方式,认为重点中小学将差生推出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代表提出教育公平的末端一定在课堂、教育者应该是社会品行的引领者的观点。有代表认为,主要问题还是教师自己没有将学生教好,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有问题。有代表认为,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错误的教育目的观造就了应试教育也使得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而上述德育实践困境可以通过追寻合乎道德的幸福教育来实现。还有代表认为,一种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根本。

与会代表还就德育教师培养进行了讨论。有代表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师范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而实际教学技能与学生问题处理能力比较薄弱,而目前在中小学校里面表现不错的大都是一般师范院校毕业生。有代表希望将一线老师的经验传授给师范生,增强其德育的专业能力。还有代表提出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该专业应该设置在教育学院为宜。还有代表提出,教育学专业需要转型,既可以实行4+2模式,也可以把教育学本科生改成德育专业,但这一转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本届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和四川师范大学主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协办,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师大、华东师大、新疆师大等全国27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本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代表,以及中小学校尤其是来自四川和重庆各地的田家炳实验中小学的代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编辑、教育报刊记者等约7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