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33届学术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11-1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金秋丹桂万里香,桃李满园迎清风。2025年11月1日至2日,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立德树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田家炳基金会协办的“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33届学术年会”在六朝古都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学的38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庆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四十华诞,全面总结德育研究硕果,助力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推动新时代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会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深耕德育四十载,聚力育人启新程》为题报道该会。

年会合照

开幕式

11月1日上午8时30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音乐厅内高朋满座,年会徐徐启幕。

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天君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戈研究员、田家炳基金会行政总裁田立仁先生、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檀传宝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戚万学教授先后致辞。

冯建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程天君副校长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回顾了南京师范大学与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四十年同向同行的发展历程,并期望继续凝智聚力、共谱德育事业新篇章,为国家德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同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程天君副校长致辞

郭戈研究员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对本届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中国德育研究历程中具有重要贡献的学者,强调德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支撑,希望未来的德育研究能够在“热爱”“幸福”与“学术担当”等维度持续深化,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郭戈研究员致辞

田立仁先生在致辞中指出,自1982年成立以来,田家炳基金会一贯秉持以德育人的理念,积极推动德育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并表示基金会今后将继续大力支持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

田立仁先生致辞

檀传宝教授在致辞中向为德育学术委员会作出重大贡献的鲁洁先生、班华先生等前辈学人致敬,向田家炳基金会对委员会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委员会新一届理事会的同仁能够引领全国德育学人再创辉煌,推动中国德育研究与实践在下一个四十年更上一层楼。

檀传宝教授致辞

戚万学教授在致辞中系统梳理了德育学术委员会四十年的发展成就,并将其宝贵经验凝练为四大特质:扎根中国大地的学术立场、严真求实的学术风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面向未来,他提出推动理论创新、深化实践探索、强化自身建设三点展望。最后,戚教授由衷感谢田家炳基金会的长期支持,对南京师范大学及各承办与协办单位、会务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谢意。

戚万学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尾,与会人员共观《鲁洁教育文集》发布会及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四十年历程的珍贵影像。

大会主旨报告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

主旨报告分上下半场,华东师范大学黄忠敬教授在上半场作题为《培养幸福健康的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唐汉卫教授担任主持人。

唐汉卫教授主持上半场主旨报告

黄忠敬教授作主旨报告

黄忠敬教授的报告指出在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中,我国学生在创造性、好奇心、活力及包容度等方面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表明当前学生存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短板。未来需将教学看作一种情感实践,基于关系视角建设家校社合作的教育生态,为教师提供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系统支持。

下半场,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作题为《德育原理知识体系试探》的报告,由南京师范大学孙彩平教授主持。

孙彩平教授主持下半场主旨报告

杜时忠教授作主旨报告

杜时忠教授的报告从新时代中国德育发展的理论自觉出发,提出构建“德育原理知识体系”。德育原理知识体系由思想方法体系、观点命题体系与范畴概念体系构成。

两场报告见解深刻,激起会场热烈讨论。学者往来诘问、应答精辟,尽显学术求真气象。

分会场

11月1日下午,大会分会场以“主题报告+专家评议”的形式同步展开。

分会场一的主题为“德育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四十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由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胡金木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郑富兴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李敏教授主持。分会场二的主题为“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由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孙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毕世响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教授主持。分会场三的主题为“多学科视野中的德育理论创新”,由华南师范大学郑航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闫旭蕾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冯永刚教授和山西大学赵国栋教授主持。分会场四的主题为“全国田家炳学校德育实践创新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辛治洋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樊改霞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冉亚辉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王向华教授主持。

来自不同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围绕德育议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20多位专家进行了评议与回应。论坛现场交流互动热烈,展现出积极的学术探索精神,生动诠释了德育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各分会场

大会主题报告

翌日上午,大会主题报告由河南师范大学宋晔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主持,五位专家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在题为《爱与超越: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两个关键点》的报告中指出,在鲁洁先生的思想里,人是超越性存在,而超越的根基是爱。爱与超越性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两个支点,二者具有内在关联与一致性。先生以爱与超越为核心建构的教育学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学”。

高德胜教授作主题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作了题为《何种知识?何种理论?——德育理论知识形态的反思与重构》的报告,指出当代德育理论知识生产正面临合法性危机,需对德育理论知识的性质进行元反思。德育理论知识形态正在经历着后实证主义的转型。

程红艳教授作主题报告

苏州大学李西顺教授在《教育家精神的根性特质与当代生成》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家精神的“根性”由三个逐层递进的维度内嵌而成:一曰“内生”;二曰“共生”;三曰“创生”。

李西顺教授作主题报告

宋晔教授对上述报告作点评与回应。

宋晔教授点评与回应

之后,西南大学刘争先副教授作了题为《再论情绪转向:道德情绪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与教育建议》的报告,指出当代学校德育受理性主义范式支配,忽视、否定道德情绪。道德情绪有双重性。道德教育需基于此由“理性中心”转向“情理共构”,引导学生反思与平衡情绪。

刘争先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叶飞教授在《回归公共立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的报告中指出,回归公共立场的道德教育思维是基于公共价值与福祉,把握道德教育承担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从而把道德教育引向对人的公共品格与公共担当精神、追求国家及社会公共福祉的培育。

叶飞教授作主题报告

朱晓宏教授对上述报告作点评与回应。

朱晓宏教授点评与回应

随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唐爱民教授主持下,广州大学蔡辰梅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欧阳广敏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张添翼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向华教授分别总结了1日下午四场分会场的精彩发言。

唐爱民教授主持分会场交流

蔡辰梅教授、欧阳广敏老师、张添翼副教授、王向华教授作分会场总结

闭幕式

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主持。

杜时忠教授主持闭幕式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孙彩平教授作大会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特别”的会议:规模特别大、覆盖范围特别广、人员参与特别多、学术氛围特别浓厚。本次会议还是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深入思考了中国传统话语、传统思想、传统概念体系,阐释了鲁洁、王逢贤、班华等前辈的思想,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主题,倡导、鼓励青年学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回应时代处境。本次会议亦是一场不同德育研究范式交流的盛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共在、宏大视阈与微观视阈兼融。本次会议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相逢:大家满怀期待而来,随园心怀欢喜相待。

孙彩平教授作大会总结

之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院长严从根教授代表下一届年会承办单位发言,诚邀大家来年齐聚杭州、共襄学术盛会。

严从根教授代表下一届年会承办单位发言

随着主持人杜时忠教授宣布闭幕,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33届学术年会在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