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理论的品格 儒雅的风范——怀念鲁洁教授

发布时间:2024-09-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985年,鲁洁把她主编的《教育学》送给我。我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了鲁洁教授。这本绿皮的《教育学》是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早的一本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生使用的课本,有44万余字。当时思想刚刚解放,教育本质、教育方针正在热烈讨论之中。这本《教育学》对以往的教育学教材体系有了较大的突破,对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诸要素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和诸多矛盾、教育目的等一系列教育基本理论,作出了具有自身特性的理论阐释。我读了以后,感到非常有收获、有启发,确是一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奠基之作。

198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召开,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王明达任组长。鲁洁和我都被聘为领导小组成员,她兼任德育组组长,我兼任比较教育组组长。领导小组讨论了七五、八五教育科研规划和教育问题,制定每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评审各地各校申报的课题。因此我与鲁洁每年都会参加会议,见面谈论教育问题。

鲁洁专攻德育。德育在当时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改革开放以后,思想得到解放,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潮,青少年面临着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的挑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开展道德教育?1985年,在鲁洁的推动下,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德育论专业委员会,鲁洁任专业委员会主任,直到2005年。20年中,鲁洁团结了全国师范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开拓研究、培养人才。鲁洁和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教授紧密合作,对我国德育的重塑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联合出版的《德育新论》是德育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鲁洁对我国新德育的建设和德育人才的培育,是对中国教育科学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片

左起依次为鲁洁、周蕖、顾明远

鲁洁认为,德育是一种超越,不是简单地传授德育知识,而是通过德育超越自我。教育也是一种超越。我对鲁洁教育超越论的粗浅理解是,教育是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超越,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变得更美好。教育不是复制现存的生活,而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要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体现和自我改造。这是鲁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面对现实世界人性的缺失、教育本原的丧失提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建设的创新。

1992年,中国教育学会委托我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分卷本刚刚完成,紧接着要把分卷本合并为合编本。张承先会长又提出“再创造、高质量”的要求。合编本不是简单地把分卷内容合起来,而是要做增、删、并、改的工作。为了提高质量,提高辞典的权威性,我们改组了编委会,请了我国教育界的顶级专家为编委,其中就有鲁洁教授。我记得有一次编委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她说她第一次到内蒙古,说呼和浩特的火车站很清洁,羊肉很好吃。

21世纪初,上海教育出版社提出,在《教育大辞典》基础上编写《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希望我主持。我又想到请鲁洁帮助,她欣然答应担任副主编。在编写过程中帮助我审稿改稿,我们合作整整12年,《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终于在2012年问世。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重大改革。2012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鲁洁接受教育部委托,主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的工作。那时她已有病在身,但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不辞病痛,坚持到小学去听课,和教师座谈。我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为她担忧,更是感到钦佩。

我和鲁洁交往近四十年,深深感到鲁洁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为人谦和、风度雅致。我们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话语,为祖国教育的繁荣发展、教育科学的进步而出力,所以我们结成莫逆之交。她搬到南京师大新校舍以后我曾专门去看望她两次。最后一次是2018年秋天,我和周蕖同去看望她,那时她已有疾病,但精神很好,我们比较放心。没有想到二年后就离我们而去了。但音容已逝,精神不朽,我们永远怀念她。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