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教授的《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新书出版座谈会举行
日前,课程所高德胜教授的最新力作《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0月30日下午,课程所在华东师大文科大楼1606研讨室特别策划举办了一场《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新书出版座谈会,用专业交流的方式,与广大读者分享高德胜教授这一新著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感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七千余人的热烈关注和持续观看。
座谈会众家云集、高朋满座
受邀出席座谈会的教育名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全国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戚万学、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东北师大附小校长于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太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向阳、唐汉卫、教师教育学院沈晓敏等。
受邀出席座谈会的教育实践专家: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联席院长刘惠、重庆市教科院陶元红、天津市教科院孙静、贵州省教科院钟亚、四川省富顺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主任王万祥等。
受邀出席座谈会的出版传媒专家:福建教育出版社编审沈群、理论室主任林云鹏、《中国远程教育》主编贾玉超等。
课程所副所长雷浩教授主持,崔允漷、高德胜、吴刚平、刘良华、周勇、王哲、石雨晨等专家以及教育学部多位师生共同参加座谈。
▲高德胜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长崔允漷教授致辞
活动伊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致欢迎辞,衷心感谢高德胜教授将新书与同行分享,热烈欢迎出席的众多专家学者,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高德胜教授的新著,一起讨论交流,这份成果以及这次活动对课程所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激励与鼓舞。
高德胜教授分享《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新书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感悟
高德胜教授首先从热点新闻案件、个人遭遇、教育中的痛苦与冷漠、生活德育的反面以及时代生活的症候出发,谈及了自己为什么要研究“道德冷漠”。
其次,高教授介绍了新书的核心概念、目录章节、内容安排,从道德冷漠与道德恶、道德冷漠的教育关联、教育如何抵御冷漠三个方面介绍了新书的内容梗概,并谈及本书的特点与贡献,也坦承本书所存在的缺陷。
最后,高德胜教授分享了撰写此书的四点感悟,希望大家以爱与教育爱化解道德冷漠,以热爱来抵御学术的工具化:
¡写作是学者的出世与入世方式
¡学问需要闲暇与悠然的生活状态
¡热爱是必备条件
¡做有中心、可持续的学术研究
与会专家研讨
在互动研讨环节,戚万学、冯建军、李太平、于伟、彭正梅、崔允漷教授、王建辉副局长、贾玉超主编等与会嘉宾围绕《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这一新著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交流与思维碰撞,充分肯定高德胜教授的新作从道德冷漠的伦理、社会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开拓了道德教育研究新视角,是对生活德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提出了一个道德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话题,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启发性,体现了很多学科融合的观念。高德胜教授对各位嘉宾的探讨一一作了回应。
▲线上嘉宾参与研讨交流
▲线下嘉宾参与研讨交流
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总结与点评
最后,陈霜叶教授用“致敬”这一关键词来总结此次活动是一次追求真诚的、有价值的批判和对话的新书出版座谈会。一方面致敬高德胜教授一直以来钟爱的、坚持的学术原则及其在写作中呈现的自由与享受,另一方面致敬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同辈对高教授的评价和建议。学术本身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地拓展概念和理论版图,激发更多、更好的论辩和思想,希望此次座谈会能够更好激发学部的学术氛围,也期待高教授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继续推动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进。
附 专家精彩语录回顾
按现场发言顺序整理,仅供交流参考
“本书从道德教育的视角来思考道德冷漠的伦理、社会意义和价值,拓展了道德冷漠研究的新视角,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戚万学
“新书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可读性很强,书中的观点直抵人心,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引。”——王建辉
“新书深化了生活德育的研究,拓展了德育理论研究的视野,超越了对于道德教育问题现代性的分析,看到了道德冷漠的个人层面问题。”——章乐
“这本著作为中国的道德教育心理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对道德冷漠与教育的关联做了创造性的解读,挖掘了道德冷漠的心理机制。”——李太平
“这本书谈及了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道德冷漠,说出了我们没有想到或是说不出来的话,它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延展。”——于伟
“高德胜教授的新书从问题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刨根问底式的思考,分析细腻,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冯建军
“一本书的出版是需要审慎与敬畏的事情,该书词语精炼、思维清晰、分类明确,我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被感动一边摇头,这就是一本好书的标志。”——刘良华
“这本书提出‘道德图谱’,分为为善、不为恶、不为善、为恶四个层级,冷漠不是作恶,但是离作恶非常近,为道德冷漠的定位及如何改善带来了很多启发。”——王万祥
“道德冷漠的问题不仅重要,而且难以处理。该书从概念出发,对概念进行精致的分析与论证,是一部很好的理论著作。”——贾玉超
“道德冷漠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当代现象,但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对道德冷漠进行系统分析还是没有过的,高老师新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对道德冷漠的进行专题性系统反思,并且参考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唐汉卫
“本书‘小题大做’,从教育入手又回到教育,教育爱不仅仅是一种爱,也是一种理性,要对道德教育的定位进行分析。”——黄向阳
“本书从记忆的角度谈道德教育,很有创新性,对命题式记忆与个人记忆对立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彭正梅
“本书以小见大,从细节着手,思维严密,流畅的语言背后是深刻的思想。”——沈晓敏
“本书对一个社会问题的原因进行深挖,小题大做、由浅入深,把社会伦理的现象与教育进行关联,努力寻找教育对策,回归了教育学的使命。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课程去培养教育爱?”——崔允漷
“高德胜教授是概念高手,理论工作者如果不进行概念建构,一个小题大做是完不成的。本书从道德冷漠现象入手,将其拿到道德教育当中的概念体系中进一步去考察,对概念的运用与建构炉火纯青。”——吴刚平
“高老师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并且能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本书的探索延续了鲁洁先生的学脉,令人敬佩。另外本书能够直面痛苦,解除痛苦,这是教育学的固有使命,值得新一代学者继续研究。”——周勇
“本书体现了很多学科融合的观念,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其概念的阐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不同学科视角的阐释值得我们学习。”——石雨晨
“这本书思考非常深入,把记忆和道德联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这种拓展研究的广度值得我们学习,让研究不断进阶。”——王哲
文章来源:公众号“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